
说起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,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,印度真正懂中国的人竟然寥寥无几。
最近一位哈佛大学的印度学者说了句大实话:印度对华研究正面临严重危机。
目前全印度系统研究中国的机构不超过五六家,而且都集中在德里等大城市。
这些机构不仅经费紧张,研究视角也特别单一,基本上只盯着安全问题。
而且印度懂中文的专业人才实在太少,导致他们的中国研究严重依赖西方国家的二手资料。
这就好比你想了解邻居,却总要通过别人转述,难免会走样。
说实话,这种状况跟两国的关系现状很不相称。
展开剩余72%中国现在是1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,印度也在向5万亿美元的目标迈进。
两个这么重要的邻国,印度却读不懂中国。
这种状况与两国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构建相知互信的双边关系任重道远
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偏差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学术体系建设的不完善。
相较于美国高校普遍设立中国研究中心、澳大利亚建立系统化的中国研究体系,印度的中国研究明显滞后。
这种滞后不仅影响其对华政策的精准度,更制约着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。
从我国的角度看,我们始终秉持开放态度,欢迎各国学者客观理性地研究中国。
事实上,我国的发展经验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,包含着丰富的发展经济学案例和实践智慧。
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、脱贫攻坚、科技创新等领域,我国的方案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参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要真正理解当代中国,必须深入把握其历史文化脉络。
从"百年奋斗"到"新时代",这些概念背后蕴含着我国独特的发展逻辑。
如果仅凭西方理论的滤镜来观察中国,难免会产生认知偏差。
对于印度而言,应当理性的去看待我们这个邻居。
同时,也要打破目前过度聚焦安全议题的研究局限,拓展至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更广泛的领域。
作为邻居,双方和平发展对两国都有益处。
我国始终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建设性的伙伴关系,但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。
说到底,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,准确的相互认知是国家间建立互信的基础。
我国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世界,也期待印度能够以更加专业、理性的态度来认识我们。
毕竟,只有真正读懂对方,才能携手共创亚洲世纪的美好未来。
发布于:重庆市哪个平台买股票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